文旅
NEW
BUSINESSMEN
OF ANHUI

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谭笔戏墨

  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品类中,宣笔自然是大名鼎鼎。可你知道吗,安徽还有一个地方的毛笔丝毫不亚于宣笔,那便是阜阳市临泉县的谭棚毛笔。
  延绵不断的制笔工艺
  顾名思义,谭棚毛笔产自谭棚镇,距阜阳市也只有半小时的车程。陪同我们采访的阜阳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张殿兵先生介绍说,这里生产毛笔,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和宣笔相比,谭棚毛笔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
  谭棚毛笔工艺最初起源年代,据说距今约有四百多年,虽无确切的资料佐证,但据临泉县县志记载:杨桥集东李秀章先人是制笔世家,于明朝在颍州贡院街拥有“壹圆圣”笔店,后改“明道堂”笔庄,其笔称“明笔”,是传统名牌产品。清咸丰年间,迁回家乡从事制笔,沿用“明道堂”店号。
  其子李万忠、孙李德昌都继承发扬了明笔的传统技艺。另据李万忠孙子、在临泉实验中学任教的李传新回忆,祖辈李秀章经常肩挑、背驮,到各地赶集市卖笔,并在地面撒上青灰吸除潮气,再铺上油布摆笔售卖。因其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加之地上撒有青灰,人们戏称他“屌毛灰”,所卖的笔称“屌毛灰笔”,后谐以“貂毛辉笔”,其毛笔因质量好,而扬名中原大地。
  1949年后,谭棚制笔业发展很快,“明道堂”从一家发展成四家,分别是“明道堂”,曹如章创办的“文德堂”贡笔厂、张麟德创办的“临谭笔庄”、杨桥毛笔社。后因种种原因,谭棚制笔业逐渐走向衰落,杨桥毛笔社现今已不存在,“明道堂”也濒临消亡。只有“临谭笔庄”和“文德堂”贡笔厂还在坚持,但发展也出现了危机。然而即使在困境中,两家仍旧坚持发展和技术创新,如今已有二百七十多个品种,令人啧啧称奇。
 在制笔工艺上,谭棚制笔技艺师承古法,又能刻意创新,所制毛笔不仅工艺更加考究,内在品质优良,而且外观精美绝伦,堪称艺术佳品。其成品毛笔,尖、圆、齐、健,独具特色,被称为“书坛一宝”,深受收藏界的喜爱。
  “九龙戏墨”演绎传奇色彩
  在谭棚镇街头,刘海粟手书的“临谭笔庄”四个大字的牌子着实扎眼。我们进门参观,接待的便是笔庄的老板,“临谭笔庄”第六代传承人张晓晨。别看他是“80后”,说起自家笔庄的历史却毫不露怯。八年前从滁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的他,打小浸淫在家传的制笔氛围中。
  据张晓晨介绍,谭棚毛笔制作代代相传,自己师承父亲张修尧。而父亲15岁开始学习制笔工艺,得到了祖父张麟德(“临谭笔庄”创始人)的亲炙。
  张麟德幼年上私塾时,因写得一手上好的毛笔字,而与毛笔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私塾毕业后,投师邻村小张庄绰号“老端”的制笔师傅李万忠大弟子为师,学习毛笔制作。张麟德入门后,因对毛笔制作的钟爱与执着,很快成为“老端”的得意门生和嫡传技艺的对象。1977年,张麟德在其子张修尧的协助下,创办了“临谭笔庄”。“谭笔”采用优质羊毛,材质不油腻,用其制成的毛笔,弹性韧性极佳,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向我们介绍完家传笔庄的沿革后,张晓晨拿出一个包装考究的笔盒,我们按捺不住好奇,张老板却卖起了关子,让我们猜猜盒中有笔几支。
  屡猜不中后,张晓晨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这就是临谭笔庄自创的“九龙戏墨”毛笔,其笔可一分为九,由中间一支大号长峰笔及周围八支小号长峰笔组合而成,一笔多用。笔头用料均为特级长峰羊毫,笔杆由黑檀木精雕细琢而成,笔杆拆解后与笔头可分别组合成长峰笔、大楷笔、中楷笔、大斗笔,而笔杆尾部内藏一支狼毫小楷笔,旋拧掉可以单独使用。
 张晓晨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只见此笔不断变换着形态,真如其名所言,如九条飞龙徜徉嬉戏,泼墨在纸砚之间。
  问及“九龙戏墨”的缘起和研发过程,张晓晨腼腆中带着自豪。原来此种多用途组合笔,就是由他与父亲、制笔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张修尧,在几十年制笔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研制而成的。
  此笔的原型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所携的、现存唯一的一支旧唐笔,其研制的“仿唐鸡距毛”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把海豹毛应用到制笔上,突破了制笔业长期遭受的用料限制。
  我们走入店面后的制笔作坊参观,一个个工匠师傅正全神贯注于各自的工序。张晓晨告诉我们,目前这样的制笔艺人,有290多人。这里的师傅基本都有几十年的制笔经历,和自己一样,来自祖传的手艺。他们个个对做笔的一整套工艺都谙熟于心,沿用至今的,依旧是世代相传,“兼钝齐压”的老手艺。
  毛笔博物馆里的乡村书画家
  从“临谭笔庄”出来,张殿兵先生带着我们来到一座4层建筑前,一位干练的北方汉子热情地迎上来自我介绍:“我叫赵斌,这是我们的临泉毛笔博物馆,欢迎参观。”我们注意到墙上的照片,来这里参观的名人真不少,除了中央、省市领导以外,一些熟悉的书画家映入眼帘,不乏启功、舒乙、赖少奇、刘海粟这样的大师。
  大家和赵斌开玩笑说:“光这些书画卖了,你就是百万富翁了。”他憨厚地笑笑说:“那不能卖,这是老辈传下来的,给再多钱也不卖。”
  往里走,一支号称“天下第一笔”的巨型毛笔让围观者瞠目结舌。赵斌介绍说:“这支笔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笔身是紫檀木的,长3.16米。”我们试着拿起来比画一下,能够使动这支笔的,在书法功夫之外,还得有相当的体力呢。
  二楼是展览区,详细地介绍了毛笔起源、制笔原料、制作器具、历代毛笔、工艺展示等。赵斌骄傲地说,就是他家的这个博物馆,还获得了安徽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称号呢。
  最让赵斌自豪的,还是岳父曹如章在继承传统制笔工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上作出的突出贡献。他向我们介绍,十四大期间,曹如章精心制作的一只“九龙笔”,被安徽省代表团作为安徽省珍贵礼品敬献给邓小平同志。“九龙笔”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写来了感谢信。
  1995年春,原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来安徽视察残联工作时,特意接见了曹如章大师,并亲自给曹如章大师献了鲜花,鼓励他再创业迹;1997年香港回归时,有关领导又以文德堂曹如章特制的龙笔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并特此写来感谢信;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北京访华时,国家领导人将曹如章制作的毛笔作为珍品赠献给友人……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赵斌如数家珍的介绍中,衬托出谭棚毛笔蕴含的文化价值。2007年,曹如章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委员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者”称号。
  悠悠华夏,千载历史经年不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得益于一以贯之的文字书写系统。而作为书写媒介的谭棚毛笔,更是承载有审美层面书法艺术的兴废。
  谨此希望,谭棚毛笔文化的厚重历史,能够在传承和扬弃中,挥毫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