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NEW
BUSINESSMEN
OF ANHUI

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在开封与专家学者共谈包公文化

昨天下午,“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在河南开封举办包公文化传承、弘扬交流座谈会,合肥、开封两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如何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提出真知灼见。

“欢迎到包公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

“包公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忠孝、爱民、公明、清廉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原开封市文建文改办副主任董发伦主持本次座谈会,他表示,安徽合肥肥东是包公的家乡,是包公家风文化与家训文化的发源地;河南开封是包拯一生最重要的执政之所,是包公扬名之地。“开封与合肥及肥东县要共同弘扬包公文化、传承包公精神,深入开发和挖掘包公文化的内涵,同时以多种形式和载体构筑包公文化新高地,开创传承包公文化的新路径。”

肥东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著名诗人许泽夫致辞称,肥东对包公文化的研究很早,这已是肥东第二次组团来到开封。“这次来开封感觉耳目一新,包公文旅已经在开封落地生根。肥东对包公文化的打造也非常重视,稳步推进,正在打造以包公出生地为平台的包公文化园。”许泽夫说,这次作为包公的家乡人组织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开封,交流包公文化,“也欢迎开封的客人到包公的出生地走一走看一看。”

包公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开封市包公研究会会长李良学研究包公已经30多年了。他表示,包公文化的重点是廉政文化,这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弘扬和传承包公廉政文化,对推进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得知包公家乡的人要来,特别开心。”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贾玉英说,包公在肥东出生,在开封扬名,“不仅是肥东的骄傲,也是开封的骄傲。”她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廉政建设的推进,包公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除了文献之外,要用现代的思维,将包公研究向前推进。

青年学者、新安晚报社编委章玉政说,关注挖掘包公文化正当其时。包公文化具有时代性,除了廉政文化,还有孝文化等;包公文化的丰富性,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挖掘。“开封的包公文化旅游做得非常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为包公的家乡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包公文化挖掘得更加透彻,联手起来,把包公文化推向更大的平台。”

著名学者马丽春表示,她对真实的包公更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及作品呈现给大家的是还原历史的,一个真实、有血肉、有情感、有温度的包公。在她看来,包公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很多做法与现代文明精神吻合。

宣传包公文化媒体人责无旁贷

合肥市委宣传部是此次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主办方之一,昨天,合肥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尹道忠表示,通过这次采访活动,加深了对包公文化的了解,也希望两地今后在包公文化的交流传承上加强合作,更好地将包公文化发扬光大。

“一千多年来,包公的形象和事迹,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令我们所有人敬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包公的影响所在。包公是肥东的,安徽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包公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我们心中的。” 新安晚报社副总编辑甘社会在座谈会总结发言中说,“之所以组织举办这次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主要源于我们的家乡情结。”包公生在肥东,成名于肇庆,盛名于开封。肥东、肇庆和开封,是他人生中三个最重要的节点。包公一生在家乡的时间最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形成于这个时期,是家乡的水土造就了一方贤明。 “宣传包公文化,我们媒体人责无旁贷。”甘社会说,在新的时代,在全民反腐倡廉的氛围下,宣传包公,更是契合了当前的主题。

座谈会结束前,肥东县委宣传部向开封市委宣传部赠送了著名作家、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高彬所著的《包拯传》一书,既传递了两地友谊,又推动了两地在包公文化交流合作上向更深层次发展。

  

发挥余力推动包公文化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戴健

戴健说,自己曾数十次来到开封交流包公文化,“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封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举措值得肥东借鉴。”他表示,肥东作为包公的出生地和归葬地,应当一马当先,大力宣传和推动包公文化“走出去”,打造肥东特色的包公品牌。

座谈会上,戴健也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打破包公文化研究的瓶颈?1990 年,合肥成立了包公研究会;1992 年和1994 年,开封和合肥分别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包公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研究包公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包公文化。近年来,包公文化研究一直在进步,但在戴健看来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研究包公文化几十年的学者,戴健搜集了各地关于包公的资料,他希望青年学者能将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传承和发扬包公文化。如今,戴健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表示,今后将发挥余力推动肥东的包公文化发展,“我愿意在推动包公文化交流方面继续努力。”

三地联手推动“走出去”

——原开封市政府办公室副编审李树友

李树友表示,“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此次来开封开展包公文化交流,于他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李树友说,2017 年他曾去肥东参加包公文化研讨会,后来得知肥东要建设包公文化园,便一直记在心里,并表示等建成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肥东亲自看看。

“地以人传,人以地名”,包拯在开封为官十五载,最后在开封逝世,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包拯在开封扬名,而开封也因为包青天而为外人所知。李树友说,开封十分重视包公文化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府一祠一馆”三位一体布局,多渠道向大众展示包公形象。

同时,李树友也分析了包公研究的现状,指出目前一些戏剧将包公形象“神化”了,“没把包公当成‘人’来研究。”怎样将真实的包公呈现给公众?李树友说,这是一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此次“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活动为研究包公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开封、肥东、肇庆三地要联起手来,营造包公文化氛围,让包公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研究包公已成文化现象

——开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俊功

座谈会上,李俊功详细阐述了研究包公文化的时代意义。他认为,包公一生所留下的言行事迹是一种文化,而包公更是成为一个文化符号,“研究包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符合时代潮流。”

李俊功说,细读描写包公的著作,就能知道为何千百年来他一直深受百姓的爱戴,“包公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包公文化契合历史脉络、时代印记。”

“肥东的山水沃土培养了包公,开封的为官经历成就了包公。”李俊功说,合肥和开封是包公成功的轨迹线,有很多可以重新寻找的文化线索。他希望,未来能继续深入挖掘,探源追踪,结出新世纪新思想的果实。

一直想去包公家乡看看

——开封市诗歌学会副会长庞娟

“我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期待合肥和开封两地的学者坐在一起,共同挖掘包公的精神内核。”庞娟在座谈会上如是说。她说,自己从小就崇拜包公,“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看了所有关于包公的影视作品,家中至今还收藏着讲述包公故事的小册子。”

庞娟说,她家住在河南大学附近,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学校附近看到李良学的一本书《包公正传》,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包公的故乡在安徽肥东,后来又读了关于包公的散文诗,“心里便一直憧憬着去包公的家乡看看。”

编排:丁勇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