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安徽唯一毗邻沪苏浙的一座城市
宣城地处皖东南,毗邻沪苏浙,辖四县(郎溪、泾县、绩溪、旌德)两市(广德、宁国)一区(宣州),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80万人。
“屏障东南,襟带江淮”,宣城位居长三角城市群地理中心,具有“双城入列”(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G60科创走廊9城市)、“两区覆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三圈辐射”(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叠加优势,是“三省一市”东进西扩的重要节点城市。
“十四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要求,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打造“生态福地、投资宝地”。
一、城市简介
宣城发展势头强劲
2020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70个,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新建10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31个,居全省第4位;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30.4亿元,居全省第6位。首次跻身全省实际到位资金“千亿元俱乐部”!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和潜力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1位;A股上市企业、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均居全省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数量居全省第2位,全省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前15强占据6席,居全省第1位。先后塑造了“宁国模式”“广德速度”和“郎溪现象”。
宣城配套服务完善
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7个,全省开发区前30强占据4席。打造了苏皖合作示范区、宛陵科创城、在沪“科创飞地”和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合作平台,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2+8”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了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和宣州综合码头,开通了广德、绩溪与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线路,实现了宣城海关通关通检。同时,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宣城市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家日”等,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投资环境,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宣城交通优势明显
京福、杭黄、商合杭、皖赣芜宣段等4条高铁开通运营,宣绩、宁宣、宣镇、宁杭二通道、杭临绩等铁路在建或待建;沪渝、扬绩、宁宣杭、芜黄等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芜宣机场年内试飞、芜申运河建成通航,宣城“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宣城正日益成为投资者青睐、创业者向往、外来者留恋的发展热土、兴业乐园。
二、现代产业
汽车零部件
依托宁国、广德、宣城经开区、郎溪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按照“零部件-核心件-整车”推进路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部件、橡胶及轻量化材料核心关键零部件等。
新能源
聚焦长三角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依托宣城经开区锂电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三元锂电池、储能电池,重点打造以柔性铜铟镓硒薄膜为基础的光伏产业链。
电子信息
依托广德电子电路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多层挠性板、特种印制电路板,发展通信及电力设备、轨道交通、军工装备等领域新型电子元器件。
节能环保装备
依托泾县电机泵阀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永磁同步电机、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着重发展在精细化工、污染治理等领域应用的中高端泵阀。
新材料
依托富凯特材、华威铜箔等,重点突破高性能轴承钢、超薄电子铜箔等高性能金属新材料,依托郎溪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特种纤维。
大数据和软件信息服务业
围绕宛陵料刨城,依托宇呈航天、科大讯飞等,打造空间信息、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
文房四宝等文旅产业
依托宣纸集团、宣砚特色小镇、徽墨文化园、国家文房四宝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推进文房四宝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
精细化工
依托广信农化、司尔特、亚邦化工等,大力发展绿色农药、新型复合肥料、工业磷酸、有机颜料等产业,打造广德蔡家山、宁国司尔特、宁国港口、宣城高新区等化工集中区。
绿色食品
依托宣酒集团、古南丰酒业、詹氏食品、云燕食品、三只松鼠、云乐灵芝等,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为重点,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大健康
依托福元药业、国药精方、美诺华、黄山胶囊、柏维力等,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打造集养老、度假、休闲、康复于一体的长三角大健康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