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无疑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匹黑马,近年来在产业培育方面的神操作一再刷爆朋友圈,让人惊呼原来合肥的真面目是伪装成政府的“最牛投行”。从默默无闻、几乎没有存在感到今天一跃成为国际家电之都、IC之都、创新之都,再到2020年首次入围新一线城市榜单,合肥堪称城市华丽逆袭的典范。本文就合肥五大成功的招商引资案例整理了相关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01
科大讯飞的“领跑者”作用
合肥市政府资本招商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科大讯飞的纾困投资。
1999年12月,科大学生出资300万元创立的“硅谷天音”弹尽粮绝之际,安徽信托、美菱集团和合肥永信三家国企分别拿出1020万元各占17%的股权,与硅谷天音的老股东一起成立讯飞有限,最终解了燃眉之急。
这家企业就是科大讯飞的前身。如今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营收超百亿元、市值近千亿、人员过万、一年纳税近十亿的明星企业,成为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中国唯一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合肥在智能语音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跑。科大讯飞作为中国声谷核心龙头企业,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并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至今,已累计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国际核心赛事上获得了20项世界冠军。
基于厚积薄发的技术底气,为了让更多人共享人工智能时代红利,2010年,科大讯飞在业界率先发布开放平台,将语音合成、语音识别、人脸识别、麦克风阵列等多项领先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业界共享,支持开发者创业,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集成门槛。
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四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其中明确依托科大讯飞建设新一代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现如今,平台提供的底层能力和解决方案多达200余项,服务涉及教育教学、社交通讯、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截至2019年9月30日,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数量超过105万,总应用数达到69万,累计终端用户数超过25.3亿。
科大讯飞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将继续秉持顶天立地的信仰,带动平台上的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让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生生不息。
02
引入京东方,押注半导体
2008年,京东方落户合肥的消息一落地,周围一片非议。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国外液晶巨头的降价让京东方备受打压,当年由盈转亏,资金压力巨大。
“敢为天下先”的合肥,除了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京东方政策性支持外,承诺拿出90亿元资金,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敲定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此后,以这条线为起点,合肥趟出了一条显示产业发展壮大之路,先后建成了国内首条TFT-LCD6代线、首条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TFT-LCD8.5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线以及国内最大规模OGS触摸屏生产线……
如今,京东方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也先后在合肥建成投产。现在,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块液晶屏出自京东方;每10台平板电脑,就有 3块屏为京东方生产 ……
从“无中生有”到“世界第一”,是京东方书写的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合肥故事,更是合肥深究产业方向、聚焦新型显示打造的一套别具特色的创新引领发展“公式”。
京东方扎根后,犹如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引发了巨大的连锁效应,彩虹、康宁、三利谱、住友化学、法国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随后纷纷入驻。
京东方oled柔性屏
目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已经汇聚了京东方、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力晶科技、住友化学、法液空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已建成三条 TFT-LCD 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一条6代线、一条8.5代线、一条10.5代线)、一条硅基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一条6代AMOLED 全柔面板线。
全市已进驻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超100家,累计投资项目超过 120 个,已完成投资超 1550 亿元,目前在建、在谈及谋划项目 112 个,总投资超 4000 亿元。
很难想象,一个省会城市承诺将全年财政收入的80%投给一家企业,背后的决策者会背负怎样的压力。幸运的是,合肥大获成功。
对合肥市政府来说,引入京东方,无疑于一场“豪赌”。
开建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所需的1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完全由政府托底。
在地块配套条件、土地价格、能源供应、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外,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剩下的85亿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贷款解决。
要知道,当年合肥市全年的财政收入仅300亿。为了能够配合京东方的资金需求,合肥市政府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在合肥市政府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一个企业出过这么多钱。
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办?
事实上,政府的风险投资与机构个人的风投一样,虽然看准是好机会,但也有很大风险。所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也是拿“真金白银”投出来的。
幸运的是,在京东方5代线、4.5代线都不理想的历史包袱面前,合肥六代线成为京东方的转折点,也为合肥政府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果实。
首先,打响了合肥政府“为国争光”的投资名声,京东方6代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其次,京东方在合肥不仅投资的是生产线,还包括了智能制造工厂和数字医院等项目,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保守地按照10倍的乘数效应,京东方能够带动的GDP,已超过了合肥市一年的GDP总量。很多人都说,“京东方撑起了整个合肥经济”。
更重要的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核心高科技企业,为合肥市带来了足够完整的科技产业链。
投资回报率方面,按照合肥市政府平台所持有的京东方股票,巅峰时期的浮盈就有上百亿。
而“豪赌”京东方的成功,为合肥市政府带来了押注半导体产业的机会。
03
华米科技成智能穿戴全产业链的“佼佼者”
华米科技创立于2014年1月,是小米生态链企业,致力于将人类真实的情感及活动无感地连入互联网世界。主要产品包括小米品牌的智能手环及智能秤、自主品牌AMAZFIT米动系列的智能手环及智能手表,共9次获得德国iF、德国Red Dot、中国设计红星奖金奖等全球工业设计奖。
“小米手环”是不少运动达人青睐的一款运动设备,而推出该款手环的企业正是位于合肥的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继2017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登顶全球后,华米科技出品的小米可穿戴设备蝉联全球第一,出货量超过苹果30%。
Strategy Analytics同时表示:小米手环由于其极具竞争力的售价和诸如心率检测、计步、通话日历提醒等众多功能,在中国市场备受追捧,而Fitbit则在与小米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市场占有率从16年二季度的29%下降到现在的16%。苹果虽然相比去年同期出货量提升巨大,但整体出货量仍不及小米,已经失去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领导地位。
Amazfit米动健康手表上搭载了智能穿戴领域第一颗AI智能芯片“黄山1号”
作为高新区‘土生土长’的创业公司,华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新区不断优化的创业创新环境。华米科技创业团队是高新区“创新贷”的第一家受益者。创业团队获得了银行上千万的低息贷款,熬过了资金短缺的困难时期,才有了华米科技的今天。华米科技将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全球最完备的智能穿戴全产业链,力争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及互联网公司。近日终于见证了他们的优异成绩!
04
合肥长鑫“押注”存储芯片
有了京东方的成功案例,合肥打造“IC之都”显得顺理成章。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180余家企业犹如满天星斗,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值保持约20%增长,先后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
2016年合肥市产投集团与兆易创新合作成立合肥长鑫公司,推出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 DDR4存储芯片,仅用三年时间成为行业巨头,近年来风头无两。
合肥长鑫DRAM芯片
2016年,合肥市又将目光瞄准了DRAM储存芯片的研发生产。DRAM是电子产品不可替代的关键战略性元器件,当时的市场处于被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三大巨头垄断的局面。对于合肥市政府来说,这一次要比豪赌京东方更难,因为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还未起步,人才和技术都没有。2017年,合肥市政府出资75%,兆易创新出资25%,成立了合肥长鑫,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而那时的合肥市政府,其实已经拮据到差点卖掉政府大楼。
在合肥政府的帮助下,合肥长鑫搭建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还共同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这是很多风投机构都难以给予的投后管理服务。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Wi-LAN Inc.手中买到了全套的专利授权。同年9年,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其光威产品系列一度卖到脱销,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国外厂商在DRAM产业的垄断。
2019年,合肥市GDP达到9409亿元,离万亿俱乐部只是需“临门一脚”。2020年,合肥市政府没有闲着,他们选择再次出手,这次投资的对象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蔚来汽车,继续资金续命的蔚来汽车,与08年的京东方颇为相似。
由于看好合肥蕴藏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又有一大批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纷纷来到合肥,其中包括集成电路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台湾晶圆代工企业力晶科技、世界级IDM和模拟电路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等。中国电科38所每秒完成千亿次浮点运算的“魂芯二号A”、芯碁微电子打破国外高端设备垄断的双台面激光直接成像设备、易芯半导体12英寸芯片级单晶硅片、以色列高塔芯片工厂、协鑫集成再生晶圆制造等项目相继花落合肥。
2019年,在购买到全套的专利授权之后,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DDR4内存开始量产。随后签约的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中,不但包含了1500亿元的存储单体项目,还有投资额达700亿元的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和空港国际小镇。其中,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围绕长鑫存储布局芯片设计、装备、材料、封测和智能终端等上下游产业配套,投资超200亿元,使得合肥又形成了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05
接盘蔚来,合肥发展赢未来
合肥以往的投资倾向是喜欢技术过硬的企业的,诸如科大讯飞、京东方、华米,这些已经在各自领域站稳脚跟、技术领先行业的企业。而相较其他造车新势力,蔚来的研发投入和正向研发能力,还是具备优势的。
240kW电机、换电技术、NIOPilot全是蔚来自主研发的,而正因为是自主研发,因此在产品层面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蔚来换电站深圳落成
这种研发能力,或许正是合肥这次愿意相信蔚来并给出投资的重要原因。而让蔚来有足够的钱去做研发,正是这笔投资最关键的用途所在。
在当天的合作仪式上,合肥政府作出了明确规划:蔚来中国预计2020年营收148亿元(上市3款车型);2024年营收1200亿元(上市6-8款车型);2020-2025年总营收4200亿元,总税收78亿元。
造车新势力公司是很烧钱的,蔚来汽车的资金链一直是很紧张。并且之前也传出多次合作及融资告吹,比如2019年5月,蔚来宣布北京亦庄国投将向其投资100亿元;2019年10月,蔚来汽车被传出与浙江湖州市洽谈一笔超过50亿元的融资,而这两笔融资最后都不了了之。湖州市相关发言人在回应媒体时直接表示,未签协议因为这一项目风险过大。
有了合肥政府作为背书,蔚来汽车在今后的发展和融资过程会相对容易一些。可以说这是蔚来汽车最好的归宿了。不过,蔚来依然不轻松,今后仍然需要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2020年初,蔚来因为现金流短缺正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蔚来四处寻找资金,在北京亦庄、浙江湖州等地方政府接触下没有后续,与北汽、广汽、上汽集团等传统汽车公司的“传闻”也没有下文。最终,是合肥政府出手相助,与蔚来签订了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交易完成后,合肥方面合计持有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持有蔚来中国75.9%的股份。
这在当时是一笔极具争议的投资,但谁也没有想到,却成了蔚来命运的转折点。此后蔚来的销量和股价双双暴涨,股价从2020年4月30日的2.63美元最高涨到66.99美元,并超越宝马和奔驰,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按蔚来中国约占蔚来的85%股份计算,合肥方面的这笔投资盈利超过1000亿人民币。
这种以风投模式作为招商引资的赛道正慢慢开启,但这种模式需要是当地情况而定,合肥有“合肥模式”,重庆有“重庆模式”,没有人能预判你的投资未来能否成功,当下可以把握的是投资的产业和企业是否匹配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