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流传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描写的是当年徽州人寄命于商奔向四方的选择。即使在今天,仍有30多万徽州人远在他乡打拼创业。他们当中有不少已经成为杰出的新徽商。《天下徽商》的播放,他们也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徽商一:方建利
家乡:歙县杞梓里
创业地:上海
公司及职务:上海利宏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上海滩,由黄山人主宰的两大行业名声在外,一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菜饭骨头汤快餐店,从业者万余,以休宁人居多;二是在中国最大货港——金山吴淞口上海港从事装卸的码头工人,从业者逾三千,以歙县人居多。带头人是方建利。
1987年,方建利离开家乡,带着几十名农民兄弟前往上海滩,艰苦创业,创办了歙县装卸运输承包有限公司。如今,他的麾下已有5家公司:分别是上海利宏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振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励泓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黄山利宏振徽装卸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朝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他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代课教师,干过乡镇企业。34岁离开家乡到上海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和磨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业之路,谈到《天下徽商》,方建利感慨良多,对于“徽商精神”自己的理解:
“——我们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当年我带领108名农民兄弟到上海创业,为的是帮助广大乡亲摆脱贫困,这是当时的初心;今天利宏公司有着近3000名员工,黄山籍的员工占了绝大多数,这一初心至今未改,而徽文化更是成为公司员工内部的强大凝聚力。
“——我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我们像绝大多数徽商一样,小本起家,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闯荡上海。这种创业精神实在可贵。当事业出现曲折时,不少人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而我们却百折不挠。
“——我们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竞争无所不在、挑战无处不在,我们认准机遇,在上海港装卸承包体制改革步步深化的同时,逐步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经营模式,‘跨江入海’,逐渐走向壮大。如古代徽商一样,趋利逐时,善观时变,揣度时宜,因地制宜。
“——我们以德治商、讲求信誉。诚信经营一直是利宏公司的经营之本,多年以来,我们不惑于眼前利益,一直以严明的纪律、科学的管理、良好的信誉,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港打造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我们常怀感恩,回报桑梓。利宏公司近几年来每年为家乡上缴利税超过1200万元,成为县纳税先进单位。多年来公司先后捐款几十万元,用于资助歙县中学添置电脑和在家乡建设希望小学,引资50万元港币兴建家乡中学教学楼,体现出‘新徽商’造福家乡的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