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专栏
NEW
BUSINESSMEN
OF ANHUI

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脱贫故事之安徽省金寨县迎河村

       三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茅厕路边建,猪圈庭中有,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三年后,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洋楼随处可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拉近了村民与外面世界的距离。
       三年来,全村通过四项新建设,改变了迎河村“旧村部、旧设施、无发展”的情况。
       迎河村,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中部,属高寒偏远山村。全村被绵延如龙的山头环绕,大山深处的生活并不容易。
       过去,全村只有8.05公里的循环道路,通组道路没有一条。14个村民组,通行基本靠走路,木材运不出去,猪、羊等农副产品,基本靠人工赶下来,最远的一户徒步到路边,长达2.8公里。
       村里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四面环山,无路可走。交通,成为限制这个小山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迎河村来说,有种特殊的含义。
       三年前,金寨县交通局与迎河村开展结对共建,2017年又增加两名干部驻村工作。时金程就是其中一员。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大学学习交通专业,毕业之后又从事公路测绘工作的时金程,感觉身上担子很重。
       凭借着自己的专业,他带头修路,立志改造这个状况。他利用省市县出台的政策资金,先后为迎河村修建公路7条,长达8.14公里,解决了14个村民组的道路通行问题。
       紧接着,全村通过四项新建设,改变了迎河村“旧村部、旧设施、无发展”的情况,保障了群众的基础需求,助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动工,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4岁的张宗武,家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过去在无锡餐厅打工,薪水不多,勉强度日。父亲过世后,家中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上有老下有小,年纪轻轻就戴着“贫困帽”的张宗武心里并不好受。
       在农村里,一直有着“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说法。靠着东拼西凑的一些钱和一点基础养猪技能,张宗武开始养了30多头猪。2016年4月,一笔20万的无息贷款打到了他的卡上。接着,政府又给张宗武发放了一笔30万的无息贷款。
       有了这些钱,张宗武扩大了养猪规模,参加了政府组织的专职技术培训。2016年,在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之下,张宗武的农场400多头猪给他带来四五十万元的收入。今年出栏的猪有望超过1400头。
       如今,张宗武已成为六安市首届“创业之星”,在他的带动下,村里60多家贫困户都加入养猪行列,他的农场也被评为市级黑毛猪扶贫基地。
       张宗武的脱贫故事只是迎河村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11月,省长李国英驻村走访迎河村调研时,提出“三变改革”创新试点意见,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走在暮色四合的山路,姜香四溢。霜降前后,石碑镇生姜进入收获期。迎河村,也到处是一片收获的景象。
       48岁的贫困户汪丽和她的姊妹们正在采姜。“一天务工一百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汪丽身着红色衣裳,头戴草帽,低头采姜动作娴熟。
       和汪丽一样,在古碑镇迎河村,还有很多从贫困到脱贫的农村妇女,年龄大多在40岁到50岁之间,她们在这百亩生姜田种出幸福生活,享受着产业扶贫的政策关怀。
       三年来,迎河村探索着一条迎河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将“山”里面的资源、劳动力、生态与“山”外边的资金、技术、市场,以一条条新修的“路”为纽带,变输血为造血,鼓动村民自己发展、自己生产、自己创业。
       截至目前,全村119户贫困户当中,有92户都有入股光伏,87户落实了小额贷款和种养殖产业,13个贫困户到安徽金寨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技能培训,学习瓦匠、工匠、电工以及畜牧养殖业种植技术,培训期间享受务工补贴375元。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