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阳光明媚,一行人沿新修的组通水泥路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一时间,宁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新修水泥路,新建猕猴桃种植基地,开通到村公交车……红星村脱贫攻坚的冬天已去,致富增收的春天正在到来”,红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汤中营谈到近三年来红星村的变化时侃侃而谈。从2014年红星村被确定为贫困村以来,安徽省委组织部先后选派三名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而回头看、大走访就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10公里、2万步.......这些数字记录了每个驻村扶贫干部每天的工作常态,只有深入基层走进每家每户,与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将各项扶贫措施精准落实到每户每人。
目前,红星村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能人带动、基地示范,村集体建立了3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猕猴桃种植基地150亩。同时,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建立“村社一体+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用农发财政资金斥资入股,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受益分红。
发展性扶贫,打破了扶贫的边界,将扶贫给钱演化为扶贫给“路”、扶贫给“技”、扶贫给“志”。在汤泉乡吴岭村,大力发展村级支柱产业,经济实体(茶厂、光伏、种养殖业等)发展初见成效,经营性收入逐年递增。
“缺技术,我们就找来种植专家;缺资金,我们就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赵锋表示,产业扶贫引领贫困户发掘自身的价值,让他们找到自信,走上自力更生的光明大道。
今年5月,吴岭村村民李进宜守着自家的土地不愿意搬迁流转,眼见他家岌岌可危的旧房子,赵锋很是着急,扶贫工作中有成就更有难处。
在扶贫一线,党员干部还要善作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走进群众,拉近距离,以心交心。并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才能让百姓从心底里愿意跟着干,让一切好的政策和项目更好更快地落地生根。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还需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目前,太湖县仍有未脱贫人口2.2万户6.1万人,我们未来将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为主线,加大扶贫财政投入,让重点扶贫项目向山区倾斜,并以产业扶贫作为长远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太湖县副县长彭林告诉记者,“我们仍有着必胜的信心和啃硬骨头的决心,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