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扬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它有着什么样的气质与风尚?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密码,让其名满天下?
扬州繁华以盐盛。数百年前曾在扬州过往的徽商身影不胜枚举,以郑景濂为代表的的郑氏家族、以鲍志道为代表的鲍氏家族、以江春为代表的江氏家族......在这座繁华都市里,他们步履匆匆为生计奔波,他们提风倡雅饮酒诗会,他们修造园林恭迎圣驾,他们建书院修道路赈济灾民。其实,徽商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它记忆和基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完成财富积累后,他们兴文教、建书院,斥巨资扶持出版业;办文会、养家班,供养文人过一生。扬州成为孕育扬州八怪的文化原乡,徽班进京的发源之地。
02
清代扬州的繁华,实际上就是徽商的繁华
乾隆朝扬州总商之首的江春是安徽歙县人,八大盐商之中的“扬州二马”——马曰琯和马曰璐两兄弟是安徽祁门人。这是一个被商人改变的城市。这商人,主要是来自徽州的客商。近代陈去病的《五石斋》中有这么一句话:“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徽商成为了扬州第一商帮,号称扬州是徽州商人的经济殖民地。有人说清代扬州的繁华,实际上就是徽商的繁华。
到了清代,徽商几乎垄断了两淮地区的盐业,扬州盐商大多出自徽州。两淮地区东临黄海,西接运河,沿海的盐场很多。乾隆时,两淮每年的赋税占全国商业税收的一半,其中主要是盐税,可谓“关系国库,最为紧要”。
但在扬州的徽商盐商,有着不同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他们的财富和各种意趣、现世享受的生活态度,孕育了扬州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园林文化以及脂粉业,清末民初最有名的扬州香粉就是汪礼珍的夫家谢馥春的香粉。
扬州,明朝时就是一座消费城市和时尚之城,难怪乾隆皇帝要烟花三月下扬州了!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