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德国媒体报道,大众品牌将在2033年到2035年之间退出内燃机汽车业务,到2035年将停止在欧洲销售燃油车,转而全面销售电动汽车。集团负责销售的董事会成员克劳斯•泽尔默表示,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占大众汽车在欧洲销量的70%。
大众计划最迟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2021年年初,“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半年间,“碳中和”迅速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语成为中国企业言必提及的关键词。
#碳中和#
所谓碳中和,指的是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021年作为“碳中和元年”,也获得了广泛认知:即作为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的目标,在本世纪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
由此开始,资本市场率先掀起了一股“碳中和概念”,企业也开始公布自己的碳中和规划。汽车行业无疑是节能减排的主要赛道,而由“碳中和”引发的新能源革命更是加速了汽车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汽车巨头陆续推出“碳中和”时间表
2020年,欧洲率先对汽车产业碳排放实施严苛的政策监管,倒逼全球车企对碳中和作出系统性调整。2021年,全球车企陆续做出碳中和时间承诺,原因是碳中和正在影响车企短期收益和长期财务体系,改变着现存的驱动技术和生产模式,燃油车时代正在被颠覆。
作为我国民族自主品牌,比亚迪于今年2月份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标准。
吉利汽车提前布局共享出行、锂电池梯次利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碳循环制甲醇等创新商业模式及前沿技术方面,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
6月28日,长城汽车宣布,将在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成为国内首个公开提出“碳中和”时间表的汽车企业,并宣布将在2023年实现首个零碳工厂建设,建立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
与此同时,跨国车企也在纷纷推出“碳中和”时间表。
宝马汽车集团宣布2030实现全生命周期减碳三分之一;
奔驰计划到2039年将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
沃尔沃、通用宣布2040实现碳中和;
丰田汽车、奥迪、大众、福特、本田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
从2020年1月1日起,欧盟境内销售的95%的新车平均碳排放需要降至95克/公里,且这一规定会在2021年扩大至所有新车。根据大众集团在今年2月披露的数据估算,大众集团将面临超过7.9亿元的罚款。
随着碳排放政策愈发严格,车企纷纷在新能源转弯赛道加速行驶。
互联网大厂的减排脚步
英国研究机构OVO Energy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每个英国人每天少发一封仅包含“周末愉快”等寒暄之类的“非必要”邮件,则英国全年可减少约16000吨碳排放量。
这仅是互联网的冰山一角,没有烟囱的科技互联网企业看似天生自带环保属性,其实是一个被人们忽视掉了的“排碳巨兽”……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40家互联网领域相关厂商加入减少碳排放赛道,力争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承诺。
6月22日,百度发布“碳中和全景图”,宣布要以2020年为基准年,计划在已有绿色实践的基础上,参照《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一、二类型,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个方面,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科学实现路径。
在6月19日举行的共同行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高层论坛上,滴滴出行、比亚迪、京东物流和传化智联共同倡议,在2021年底前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年降低出行流通领域碳排放强度。
今年1月,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积极响应碳中和目标,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3月12日,蚂蚁集团锁定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很少进入公众视野的数据中心行业新星——秦淮数据也在今年1月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提出以100%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具体实施路径。
预计2021年的后半部,将有更多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启动并践行碳中和战略。
比尔·盖茨在紧急出版的《如何避免气候灾难》新书中说得很直接:
“人类必须停止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否则五十年后,人类将面临更多极端天气乃至全球粮食危机,全球死亡率会急剧上升。”
其实不管是绿色经济还是碳中和,其核心议题都是减少碳排放,这也是环保主义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从能源、交通等传统高碳排产业,到能耗剧增、碳排放不断增长的新兴互联网产业,陆续有新的企业加入“碳中和”队伍,这是确保中国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力量。
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相信更多的企业将加入碳中和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