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NEW
BUSINESSMEN
OF ANHUI

地址:合肥市经开区繁华大道与翡翠路交口经典广场A座7楼

电话:0551-62853688

连续9年荣登《财富》世界500强,这家安徽企业凭什么?

  8月2日,《财富》杂志正式发布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总部位于深圳的新徽商企业正威国际集团(以下简称正威)连续9年上榜,位居第68位,较去年上升23位。
  
  过去一年,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港口等行业整体收入受到疫情较为明显的冲击。以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正威国际集团,剑指万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助推一个个投资项目建设落地,加速布局全国,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美丽画卷。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正威意气风发,正步入新的发展快车道,向更广袤的世界进发。
  
  而梳理正威的发展历程,从500元起步,到营收5000亿元,到世界500强,到中国50强,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前5强,我们惊讶于正威的发展速度,也深深地被正威董事长王文银的创业经历所折服。
  
  
白手起家,10元闯荡深圳
  
  1968年,王文银出生于安徽省的一个小乡村,他家祖上三辈都是农民,家境贫寒。王文银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割猪草喂猪,周末下地帮父母插秧,种土豆,栽红薯。
  
  虽然年纪轻轻就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不影响王文银对未来的向往。每天干完农活之后,他还会逼自己刻苦学习好几个小时。1989年,他如愿考上南京大学。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从南京大学毕业并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毕业后,王文银每个月工资400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上海市平均工资的2倍。如果想要安稳生活,这个工作极好。但他很快就干不下去了,因为他满脑子想的是尽快出人头地,没熬几个月就辞职去了深圳。
  
  恰逢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彼时,深圳满大街的淘金客和打工仔。
  
  但是,等他火车倒汽车,汽车倒拖拉机,足足花了两个星期折腾到深圳时,兜里只剩下10块钱了。
  
  因为大学专业是天文学,找不到对口工作,他索性拿出高中毕业证来求职。不久,他被一家名为“横渡”的电线插头制造商所吸引,并担任仓库业务员。
  
  那段时间因为租不起房子,王文银只能在路边桥洞下暂住。这一住,就是一个月。直到发了工资,他才租了一间3平方的小房间。
  
  王文银从小就是个极其刻苦的人,来到仓库后,只用一个多星期,他很快就背下了缆线、插头等几千种物料的编码,主管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离奇的仓管员,从此以后,当有人需要询问物料的库存信息时,基本只认他一个人。
  
  不仅如此,每种物料的库存余量,只要领导问起,他都能对答如流。因为对工作的极致要求,他很快就获得了破格提拔。从库房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到工厂生产物料控制总经理,只用了1年。
  
  在随后的3年中,王文银连续提升七级!从仓库业务员到横都总经理,他每年获得数百万的奖金和佣金,并成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决心创业的原因,是在日立公司的一段经历。
  
  当时他发现一位客户有拖欠贷款的前兆,建议老板不要和此人继续做生意,但另一位日本销售表示不同意。而日本老板最终采纳了后者的建议,结果导致公司数千万元的巨额贷款没有收回。
  
  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王文银回忆了这段经历,他说:“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虽然我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位日本老板可能是下意识看不起我这个中国人,所以最终采纳了日本销售人员的意见。正是在这件事情之后,我有了创业的冲动,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自己给自己打工。”
  
  
  往后的23年,王文银的人生可谓经历了腥风血雨。
  
  1995年,他决心成立一家公司,自己干事业!因此,诞生了最早的正威集团雏型——深圳协威电线制品厂,从熟悉的行当干起,专做电源线买卖。
  
  最开始因为公司小,他往往需要在供应商那里要先付款后收货,在顾客那里是先发货后收款,这导致资金链一直很紧张。只要一单有误,该公司就可能破产。
  
  对于王文银来说,那也是最困难的时期,那时他在工地上住下来,与工人在宿舍里睡觉。无论是在交货,还是取货,他每天都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亲自开卡车。
  
  幸运的是,公司在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第三个月的月销售额从第一个月的200万元猛增到了1000万元。市场的拓展中王文银大受好评。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公司以每年增加一个新工厂的速度迅速发展。
  
  从创办第一个电源线工厂,到每年上线一个新的工厂,再到利用金融危机疯狂囤矿拓宽产业链,他在金属新材料产业建立了行业老大的地位。
  
三次豪赌,成就“世界铜王”
  
  
  王文银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他的三次“豪赌”。
  
  与王文银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多是“狂人”、“疯子”。王文银就像一个天生的赌徒,每逢经济形势下行,所有资本恐惧地逃离时,他便开始押下重注,逆流而上,精准抄底。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所有厂房的租金大幅降低,生产设备也大量滞销,供应商们苦不堪言。
  
  而王文银如同狮子嗅到血腥一般,迅速地展开谈判。迫于库存压力,供应商们最终答应以分期付款,以支付10%定金的方式把设备卖给他。
  
  在这轮交易中,王文银一次性囤了100台设备,拥有了整个深圳最大规模的厂房。
  
  2003年,“非典”席卷中国,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大量资本迅速撤出,各类资产价格也应声下降。
  
  王文银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机会,决定买下几座比较大的铜钨矿山。他的决定遭到合伙人和家人的激烈反对,因为电源线企业一般不会买矿山,这是一次赌博!他不顾老婆、合伙人的强烈反对,坚决用28亿资金拿下铜陵铜杆线生产项目。但没人能阻止他。等非典过去,铜钨矿价值翻番,正威获利丰厚。股东们越发相信,王文银确有眼光。
  
  
  这一决定,让正威集团不再受制于原材料忽上忽下的价格波动,也让王文银一举成为铜行业的最大“庄家”。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决定再赌一次,他再一次选择逆流而上。当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元以上时,他先后在欧美购买了一批铜加工公司,并购买了数十万吨的现货铜。
  
  不仅如此,他还趁机大举扩张,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3个海外总部,并吸收了大量顶尖人才。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种大胆的做法再次使集团管理层提心吊胆。当危机的阴霾消散时,正威最终以每吨40,000至80,000元的高价出售囤积的铜时,每个人心中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这次激动人心的经历与SARS战斗完全一样。
  
  不久之后的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由于许多政策和形势还不确定,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王文银又一次准确地嗅到了商机,迅速购买数量众多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这一决定最终使正威跨越了2个千亿收入的门槛。
  
  王文银的每一次“豪赌”,都惊心动魄。不过回过头看,因为抓住了这3次大机会,正威集团才迎来了高速发展,这才成就了今天的王文银。
  
  很少有企业家像王文银那样热衷拥抱危机,他说:“能够把握危机的人有7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的人有10%,能够把握危机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与其说王文银是一个“赌徒”,不如说,他是一个善于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
  
从下游到上游,正威全产业链的布局
  
  但是,作为产值超千亿的铜业帝国,它的今天真的就完全靠赌来的吗?
  
  王文银的正威告诉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赌后卖差价赚大钱当然有,但更多的是为了日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为了打造更有话语权甚至定价能力的全产业链。
  
  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是沿着产业链条自上而下展开延伸,而王文银却恰恰相反,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逆袭”之路。
  
  创业初正威生产电源插头,后来开始做电线,后来王文银敏锐地判断出行业即将白热化,提前转产电缆,但原先的并没有丢,只是他开展从插头到电线、电缆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第一步。到2000年的生产规模翻了两番。
  
  但不久后王文银发现,他最重要的原材料铜,市场和价格几乎完全掌控在客户手中,令他十分被动。要想稳定,必须完成对铜等原材料的掌控,也就是必须控制产业链的上游。为此,从2003年起,王文银逐渐开始大量买进铜矿产业。随后,王文银打下的最著名一役,就是前文所讲的拿下安徽铜陵铜线杆的项目。
  
  这里要说一下,铜陵矿业拥有较强的开采、选矿、冶炼和铜板生产能力,但铜线、铜杆生产能力薄弱,而这正是正威的强项。王文银希望借这个项目把公司在当地的铜矿开采、电线加工打通,形成产业链。这也是他商业生涯中最大的一笔赌注。
  
  最终,从矿山开采、到铜矿冶炼、到加工成材、再到终端消费,正威完成了铜产业链的全布局,在生产过程中大大保留了每个环节的价值,实现了效益的稳步提升。对此王文银很是自豪,他常常戏称自己是把“插头”做到“石头”的第一人。
  
铜产业链全景图
  
  有了这种自下而上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定价的本钱。以铜线杆制造为例,正威的产能在全球已超过10%的份额,这样的规模给了王文银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筹码,“以200万吨采购额为例,仅压低1%的价格,就有超过10亿元的利润。”
  
  完成了铜业的布局后,王文银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领域,于2011年开始进军半导体和高新材料等产业链。现如今,正威在这两个产业链方面的建设都已初具规模。不但成为了正威铜业生意的战略补充和营利补给,也昭示着正威隐隐若现的“野心”。
  
  在王文银看来,“如果说铜业代表过去、高新科技产业代表现在,互联网大数据则代表着正威的未来。”2013年,正威并购了韩国三星8英寸晶圆制造厂的设备。
  
  2015年开始,正威先后成立了贵州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属交易中心和湖南国际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围绕地方名优特农产品、银、锡、铜等有色金属及矿产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基于大数据管理,这些平台解决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实体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我们吃着碗里(铜业)的3000亿,煮着锅里(科技)的300亿,种着田里(文化)的130个亿,一定要把这个顺序搞清楚。这是人生智慧的成长。”
  
  让我们再来回顾正威产业链演变情况。
  
  最初的1.0版本,也就是租用园区和厂房;2.0版本自己的产业园,拥有了自己的园区和产房;而采用“工商联动”、“产融结合”的运营模式将工业、商业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工业综合体式的产业形态和运营模式,也就是3.0版本;而在此基础上,整合物流、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体量还是复杂程度都达到了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规模的产业新城,这种模式被称为4.0版本;在王文银的宏伟蓝图里,正威未来要将城市产业、大学、研究、居住、旅游、商业、物流、贸易、金融、总部等十大元素整合于一体,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建立正威5.0版本的未来智慧城。
  
  这样,在不断地自我突破过程中,正威经历了五大产业链条的突变:从供应链转变为客户链,从客户链转变为产业链,从产业链转变为价值链,从价值链转变为生态链,从生态链转变为无边界链。
  
隐忍生长,跻身世界500强
  
  王文银的“铜帝国”发展到现在,规模巨大,但他并没有放松,而是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警惕。他说:“每家公司都有癌细胞。一个或两个癌细胞都没问题。如果所有癌细胞都同时患病,则癌症处于晚期,要挽救为时已晚。因此,企业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看到问题,立刻解决。”
  
  他认为阅读是随时保持进步并保持警觉的最佳姿势。他不仅喜欢读书和学习,而且还把这种习惯和文化融入了管理层。在正威,所有员工必须对公司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员工还定期收到推荐的书籍,并要求他们撰写阅读经验,然后将其包括在年终评估中。用他的话说:“一个月不学习,就会输给猪”。能够一路引领正威,直到今天,王文银也是一个很有智慧,有大风范的人。
  
  
  他的办公室里弥漫着花香、木香和书香。一年他要看100本新书,书上圈圈点点地写着他的批注。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可以随口说出各国经济排名和行业经济数据。他喜欢说段子,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不为人知的是,王文银还是一位盆栽高手。”
  
  王文银的“高调做事”与“低调做人”看似矛盾,其实非常合理。这根植于他从小的生存环境。王文银出生于农村,从小吃过的苦头让他变得既踏实肯干又不爱张扬,而往往是这样的人,更能够一鸣惊人。
  
  早在2014年,王文印就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在给他的评论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他使用东方人独特的“隐忍原则”来带领正威国际,以低调的方式前进。”隐忍却又不失适时的激进,对这分寸的拿捏,王文银已修炼得炉火纯青。
  
  创业二十多年,王文银始终坚持一件事:“我们不要做那个‘出头鸟’,我们的目标就是‘隐形冠军’”。这样的价值观也直接催生了正威的企业文化——隐忍。
  
  作为已经连续9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应该说正威集团上市并不难,但是它并没上市的打算。对此,王文银说:“这并不是说我们不想公开,应该说正威的风格相对低调。”他认为,上市的目的是筹集资金,而作为一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公司,它具有足够的资本储备。
  
  
  从0到5000亿,王文银用了24年。而正威,如今已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一个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凡未经新徽商网的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新徽商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新徽商网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